1、 剝落
剝落是涂膜常見的弊病之一,它所產生的現象是“涂膜從墻體上大面積脫落或卷起,通常會露出底材”。造成涂膜剝落的原因很多,如果從直接原因來看,可以歸納為下表。
涂膜剝落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 | 內容 |
產品 | 產品附著力不好,產品選擇不當(例如在不銹鋼光滑表面應該選擇環氧產品) |
底材 | 底材非常疏松,例如使用了沒有加膠水的膩子,底材處理不好,有油污或灰塵,墻體沒干 |
施工 |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
環境 | 有水滲漏或地下的潮氣遷移上來 |
弊病描述 | 由于基材有大量的水,導致涂膜從墻體上大面積脫落或卷起 | ||
舉例分析 | 由于水管破裂,水分滲入涂膜中,導致水管附近的涂膜被水鼓起水泡,嚴重的情況就是剝落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環境 |
涂膜剝落 剝落部分的底材是潮濕的,基石還有水分陸續滲出有水泡,擠破后內部有水 |
找到并切斷水源 | 必須找到水源并切斷把剝落的涂料全部鏟掉重新進行底處理重新用合格膩子刮平涂裝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水泥基材是多孔性的,如果防水沒做好,從地下會有大量的水滲到墻體內,導致涂膜大面積脫落 | ||
舉例分析 | 由于圍墻沒有做防水處理,水從地下滲入墻體底部,然后順毛細管遷移到墻體中下部,導致涂膜鼓泡,嚴重時剝落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方法 |
環境 |
涂膜剝落 剝落部分通常是墻角或接縫等位置 |
做好防水 |
把剝落的涂料全部鏟掉 重新做防水處理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的預處理不好,導致涂膜附著力不好,從墻體上脫落 | ||
舉例分析 | 底材非常光滑,涂膜基本沒有機械承受能力,用手都可以把涂膜大塊剝下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底材 |
涂膜很容易剝離 剝落部分的底材可以觀察到處理不夠的情況,例如很光滑、有油污、有粉塵等 |
做好預處理 |
重新鏟掉涂膜 重新進行預處理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選擇的配套產品不當,導致體系與底材附著力不好出現的大面積脫落 | ||
舉例分析 | 使用了醇酸漆的木底材,再施工乳膠漆時就會產生配套問題,由于附著力不好而發生剝落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產品 |
涂膜完整,但受外力很容易剝離 剝落部分的底材與涂膜界線分明 |
了解底材的情況后,選擇適當的配套產品 |
重新鏟掉涂膜 重新進行預處理 重新選擇和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膩子疏松,涂膜稍微過厚都會導致脫落的情況 | ||
舉例分析 | 由于使用了質量差的膩子(例如只用熟膠粉調配的膩子),沒有任何強度和附著力,導致涂膜干燥收縮時連帶膩子一起掀起,起初為開裂現象,之后會有剝落情況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底材 |
涂膜沒有附著力 底部膩子呈粉狀,用手輕輕打磨就可以把膩子蹭下 剝落涂膜底部黏著膩子 |
使用質量好的膩子 |
重新鏟掉涂膜和膩子 重新批刮質量好的膩子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采用噴涂或刮涂等工藝,或者是重涂時間太短,導致涂膜剝落 | ||
舉例分析 | 由于涂膜施工太厚,導致在干燥過程中表面已經干燥而內部還沒有干燥,表面透氣性大大下降,但是內部溶劑還在揮發,出現涂膜弊病,開始是鼓泡,然后泡破裂形成剝落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方法 |
施工 |
涂膜已經大面積剝離 剝落露出的底材在剝落初期還殘留部分溶劑 剝落部分的涂膜厚度非常大,一般都超過500um |
控制涂膜厚度 |
重新鏟掉涂膜 進行適當的底材處理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直接原因 | 內 容 |
產 品 |
外墻產品耐候性不好 產品選擇不當(例如在石膏板上選擇低檔產品) |
底 材 | 底材非常疏松,例如使用了沒有加膠水的膩子底材本身開裂 |
施 工 |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
環 境 |
濕度大于90% 大風 溫度低于5℃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現象龜殼一樣的裂紋,而且沒有規律 | ||
舉例分析 | 由于施工時溫度低于產品的最低成膜溫度,或施工時風速大,導致涂膜出現龜裂紋,而且呈片狀剝落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環 境 |
涂膜龜裂嚴重 涂膜與底材基本無附著力,很容易剝落 涂膜較脆 |
不要在不允許的環境下施工 |
把開裂的涂膜全部鏟掉 在適合施工的環境下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現龜裂紋或大的龜裂紋 | ||
舉例分析 | 由于施工時溫度低于產品最低成膜溫度,或施工時風速太大,導致涂膜出現龜裂紋,而且呈片狀剝落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施 工 |
涂膜有龜裂 龜裂的涂膜厚度非常大,一般都超過500um |
控制施工厚度 |
把開裂的涂膜全部鏟掉 在適合施工的環境下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現像龜殼一樣裂紋 | ||
舉例分析 | 內墻產品施工完一段時間后,在自然老化的情況下產生的龜裂紋,而且時間越長越嚴重 | ||
原 因 | 判 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涂膜龜裂,而且經歷一段時間的老化,涂膜顯舊,甚至長藻類植物 涂膜與底材仍然有附著力,但用手摸有掉粉的情況 |
使用耐候性好的產品 |
把所有涂膜全部鏟掉 做好底處理 重新施工好的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水分過高,導致涂膜干燥后出現均勻的龜裂紋 | ||
舉例分析 | 由于膩子沒干或者重涂時間不夠,底材含水較多,涂膜表面出現龜裂紋,而且底材水分越大,開裂越嚴重。底材疏松也會造成吸水過高,涂膜厚度稍微過厚就會產生龜裂紋 | ||
原 因 | 判 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底 材 |
用刀片刮開涂膜,一般會沾有部分膩子 用濕度計測量,會發現濕度值偏高 |
注意施工要求,保證干燥時間 |
把涂膜和膩子全部鏟掉重新批刮膩子 施工好的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現很大的裂縫,常見于窗臺、墻角、掛物處等地方 | ||
舉例分析 | 由于墻體產生位移裂縫,導致膩子和涂料隨之開裂 | ||
原 因 | 判 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底 材 | 裂紋很大,可看到墻體內部,而且刮開涂膜,可看到墻體開裂 | 注意施工要求,保證干燥時間 |
把開裂的涂膜部分鏟掉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選擇抗開裂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現像頭發絲或樹根一樣的毛細裂紋(裂紋寬度大約0.08mm),但數量不多 | ||
舉例分析 | 由于墻體或膩子層出現毛細裂紋,導致面漆隨之開裂,開裂的深淺與產生的原因有關。如果是墻體開裂則較深,而底材一般較淺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底 材 | 用刀片刮開涂膜和膩子層,裂紋出現在墻體,就是墻體問題;出現在膩子,則是膩子問題 | 很難預防 |
把開裂的涂膜部分鏟掉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選擇抗開裂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出現像頭發絲或像樹根一樣的毛細裂紋,但數量不多 | ||
舉例分析 | 由于墻體或膩子有潮氣或者重涂時間較短,底材含少量水分,導致面漆隨之開裂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底 材 |
用刀片刮開涂膜,一般會沾有部分膩子 用濕度計測量,會發現濕度值偏高 |
注意施工要求,保證干燥時間 |
把開裂的涂膜部分鏟掉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底材凹凸不平產生局部應力,導致涂膜產生出像布被撕開的裂紋,常見于有雕花的石膏線 | ||
舉例分析 | 由于墻體或膩子層出現毛細裂紋,導致面漆隨之開裂,開裂的深淺與產生的原因有關。如果是墻體開裂則較深,而局部應力導致的開裂一般較淺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方法 |
底 材 |
裂紋呈撕裂狀,基本只發生在涂膜 底材凹凸不平 |
使用柔性涂料或薄涂 |
把開裂的涂膜鏟掉 重新施工配套產品 |
直接原因 | 內 容 |
產 品 |
產品透氣性差 產品耐水性不好 產品消泡性不好 產品附著力不好 |
底 材 | 墻體潮濕 |
施 工 |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重涂時間太短 |
環 境 | 有水滲漏或地下的潮氣遷移上來 |
弊病描述 | 主要體現在油性產品或乳液含量高的水性產品。由于產品透氣性差,而且沒有使用配套產品。當施工到疏松的底材上時,在干燥過程中形成氣泡 | ||
舉例分析 | 高檔產品在施工時對底材的要求高,如果底材比較疏松,而且沒有配套使用底漆,則涂膜在干燥過程中會不斷鼓泡,而且不容易存泡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方法 |
產品底材 | 剛施工完氣泡不多,過一會會有很多的氣泡從底下鼓起來,這些氣泡都是小泡,尺寸大概在1mm以內,而且相當難破 | 通過施工底漆把底材封閉 |
把泡打磨掉 重新施工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產品耐水性差,涂膜在泡水后出現很多的小氣泡 | ||
舉例分析 | 涂膜制板后部分浸泡在水中,由于耐水性不好,導致水滲入涂膜,過一會形成很多的小氣泡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方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泡水后出現氣泡 涂膜變得很差 |
選用好的涂料 |
把有問題的涂料鏟掉 重新施工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產品施工較厚,局部會產生氣泡 | ||
舉例分析 | 由于新的施工工藝——無氣噴涂的推廣,涂膜很容易噴厚,局部可能會產生氣泡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干膜較厚 | 控制涂膜的厚度 |
把有問題的涂料鏟掉 重新施工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有水,導致涂膜起泡,而且把泡擠破后會有水出來 | ||
舉例分析 | 下雨后,雨水從墻角或房頂滲入墻體,導致局部起泡,天晴后慢慢消失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環 境 | 有水滲漏或地下的潮氣遷移上來 | 做好防水涂層 |
如果是潮氣導致,必須找到水源并切斷 將起泡的部分鏟掉 重新進行底處理 重新涂裝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施工時有大量的微泡產生,干燥后有大量的痱子或針孔 | ||
舉例分析 | 高PVC產品在無氣噴涂重涂時,涂膜從底部冒出大量微泡,這些微泡有時持續到涂膜快干燥前,如果涂膜較厚時,會造成涂膜在干燥后有痱子現象。如果在重涂前打磨掉這些痱子,將會在重涂后產生針孔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產生痱子 打磨掉后呈現空心的情況 |
控制施工厚度 |
徹底打磨,并清理干凈 施工底漆和面漆,注意不要打磨 |
直接原因 | 內 容 |
產 品 | 產品結構導致,不同結構的耐沾污性能有很大的差異 |
底 材 | 基本無影響 |
施 工 | 正常施工下基本無影響 |
環 境 | 正常環境下基本無影響 |
弊病描述 | 鞋印、口紅、筆跡等室內污染物不小心沾到墻上,清洗不干凈 | ||
舉例分析 | 水性產品本身不夠致密,不同的設計會有不同的耐沾污能力,工程漆類的產品由于本身樹脂量少,導致涂膜疏松,沙發筆跡很快能夠滲入,而且無法清洗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分別用簽字筆和圓珠筆進行測試,看是否能夠擦掉,而且對涂膜破壞小 | 選擇耐沾污的產品 | 選擇耐沾污的產品 |
弊病描述 | 外墻涂料在應用一段時間后發生涂膜逐漸變灰塵變臟,而且工業城市更明顯 | ||
舉例分析 | 空氣當中的污染物黏附到外墻墻面上,而且無法被雨水或大風清理掉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涂膜看上去很臟,用水或洗潔劑能夠把臟東西清洗掉一部分 | 盡量選擇親水的產品 | 選擇親水性好的產品人工清洗臟物 |
直接原因 | 內容 |
產 品 | 產品結構導致,不同結構的耐沾污性能有很大的差異 |
底 材 | 基本無影響 |
施 工 | 正常施工下基本無影響 |
環 境 | 正常環境下基本無影響 |
弊病描述 | 由于施工不規范,導致施工痕跡重,來不及流平 | ||
舉例分析 | 刷涂時用力不均勻,一會兒重一會兒輕,導致有大量的刷痕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涂膜厚薄不一,施工痕跡重 | 按規范的操作進行施工 |
干燥后打磨平整,再規 范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局部非常干燥,產生凹凸感很強的涂膜,或者是把底材的凹凸完全展現出來 | ||
舉例分析 | 底材非常干燥,導致刷涂時上漆量很不均勻,刷痕很嚴重,而且干燥過快,無法流平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底 材 | 施工時阻力非常大,而且可以觀察到水分往里滲,涂膜干燥速度快 | 不好預防 | 第一遍涂膜干燥后打磨平整,再多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稀釋比例太小,涂料還比較稠,導致施工痕跡重,不易流平 | ||
舉例分析 | 稀釋比例小,涂料黏度稠,輥涂時花紋小,但凹凸感強,不易流平,而且施工阻力較大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施工時阻力較大,黏度較高,施工的起始點通常有漆積累,而且涂膜較厚 | 按推薦的比例進行稀釋 | 第一遍涂膜干燥后抽樣打磨平整,按正常的比例稀釋后再施工1-2道面漆 |
直接原因 | 內容 |
產 品 | 外墻產品使用耐候性差的顏料;外墻產品本身耐候性差;沒有使用配套產品;產品中水溶性物質過多,被水帶出表面 |
底 材 |
底材堿性太重 底材中水溶性物質多,被水帶出表面 |
施 工 |
在涂膜沒完全干燥前又在局部施工 同時使用幾種施工方式 ,而且有接觸的地方 |
環 境 | 有潮氣;與化學品發生反應 |
弊病描述 | 由于顏料的耐候性差,涂料在戶內外經過一小段時間后顏色變淺 | ||
舉例分析 | 耐候性好的顏料使用中不易褪色,而耐候性差的顏料使用在涂料中較易褪色,特別是有機顏料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顏色變淺,但涂膜沒有粉化,受陽光照射少的區域顏色變化不大 | 使用耐候性好的顏料 | 清理一下表面,干燥后直接施工耐候性好的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涂料的耐候性差,涂料在戶內外經過一段時間后老化,顏色變淺 | ||
舉例分析 | 耐候性差的涂料經老化后,表面粉化,導致顏色變淺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品 | 顏色變淺,而且涂膜粉粉化,受陽光照射少的區域顏色變化和粉化程度不大 | 使用耐候性好的涂料 | 把粉化的涂料打磨干凈,施工好的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由于配方當中使用太多的水溶性物質,在水的作用下滲出,涂膜變得很差 | ||
舉例分析 | 當配方使用太多的水溶性物質,而且用在廚房或洗手間等水分充足的地方時,在水的作用下滲出,水溶性物質溶解遷移并滲出到涂膜表面,使涂膜變得很差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涂膜出現許多斑點或流痕,這些東西可以用水清洗掉 | 不使用劣質產品 | 可能的話,用洗潔劑清洗墻面 |
弊病描述 | 涂料施工完畢,隔了幾個月后出現水印,而且開始時還有水珠掛在涂膜上 | ||
舉例分析 | 使用了沒有加膠水的熟膠粉調配的膩子,而且沒有使用配套底漆,當有水滲漏或地下的潮氣遷移上來時,就會把膩子中的可溶物帶出表面,產生水印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明顯的水印 局部時間長了可能會長霉 |
不使用劣質膩子 |
切斷水源 用水徹底清洗干凈并干燥,重新涂裝封閉底漆和面漆 |
弊病描述 | 涂膜表面有蠟析出 | ||
舉例分析 | 底材被蠟處理過,施工新的涂料前沒有處理,導致蠟被涂料溶解并遷移到表面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表面有蠟析出 | 做好預處理 |
鏟掉涂膜 重新做好預處理 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在同一墻面上使用了幾種施工方式,或涂膜沒有干燥前在局部用工具修飾,都會導致局部顏色變化 | ||
舉例分析 | 有色涂料在干燥過程中顏色可能會發生變化,而且表面與內部的顏色大多不同,如果這時在局部用工具裝飾,會導致該部位顏色發生變化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出現顏色界面 涂膜表面施工痕跡不一樣 |
用同一種施工方式 | 用相同的施工方式重新施工 |
直接原因 | 內容 |
產 品 |
低檔產品設計不當 外墻產品耐候性差 |
底 材 | 底材非常疏松,例如使用了沒有加膠水的膩子 |
施 工 |
稀釋比例大 噴涂時霧化不好或干燥后又有漆霧沾上 |
環 境 |
濕度大于90% 濕度低于5℃ |
弊病描述 | 用手或布擦拭內墻涂料,發現有粉沾在手上或布上,而且涂膜被擦的地方可以觀察到破損的情況 | ||
舉例分析 | 由于內墻產品成本太低或設計不當,顏、填料過多,導致涂膜無粘接力,容易掉粉 | ||
原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品 | 用手或濕布來回擦拭墻面10次,會發現有粉沾在手或布上 | 不要用太便宜的產品 | 視掉粉程度而定,通常只需要再涂裝1-2遍質量好的面漆即可 |
弊病描述 | 用手或布擦拭外墻涂膜,發現有粉沾在手上或布上,但一般只是表面 | ||
舉例分析 | 由于外墻產品成本太低或配方設計不當,導致耐候性不好,一般時間后涂膜粉化。用手或濕布擦拭會輕微掉粉,而且會有臟東西附上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用手或濕布來回擦拭墻面幾次,會發現有粉沾在手或布上,而且會有臟東西附上 | 不要用太便宜的產品 |
把粉化的涂層打磨掉 配套施工封閉底漆和質量好的面漆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惡劣的環境中施工,成膜不好,整體呈現粉化狀態 | ||
舉例分析 | 即使是再好的水性外墻產品,如果在很低溫或很高濕的情況下施工,都會導致涂膜成膜差,呈現粉化狀態,下雨都能觀察到流痕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環 境 |
施工時環境惡劣 涂膜整體呈現粉化狀 局部有可能龜裂 |
嚴格按施工要求進行施工 |
把粉化的涂層鏟掉 在允許的條件下施工配套產品 |
弊病描述 | 用手或布擦拭內墻涂膜,發現有粉沾在手上或布上,但一般只是表面 | ||
舉例分析 | 由于內墻產品在施工時稀釋比例太大,或者噴涂時沒有抽風,導致涂膜表面有輕微的掉粉情況,通常用濕布把表面擦拭后就不會再有了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用手或濕布來回擦拭墻面幾次,發現有少量粉沾在手或布上,等墻面干燥后,再在同一個位置擦拭則不會掉粉 | 注意施工規范 | 用濕布輕輕擦洗一下涂膜即可 |
直接原因 | 內容 |
產 品 |
低檔產品設計不當 產品的施工性能不好 |
底 材 | 底材非常干燥,沒有辦法上漆 |
施 工 |
稀釋比例太大,涂膜薄 施工操作不當,造成涂膜不均勻 |
環 境 | 環境影響較小 |
弊病描述 | 產品在設計時,由于成本的限制導致本身遮蓋力不好 | ||
舉例分析 | 由于產品本身的遮蓋力不好,無法完全遮蓋底材,特別是在底材有顏色差異的地方非常明顯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把產品對比刮在黑白格紙上,遮蓋能力立見分曉 | 產品的選擇 |
選擇遮蓋好的產品 提高施工次數 |
弊病描述 | 由于施工不規范,導致施工痕跡重,局部有透底的現象 | ||
舉例分析 | 刷涂時用力不均勻,一會重一會兒輕,導致有大量的刷痕,局部露出底材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施 工 | 涂膜厚薄不一,施工痕跡重 | 按規范的操作進行施工 | 干燥后打磨平整,再規范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局部非常干燥,產生凹凸感很強的涂膜,局部露出底材 | ||
舉例分析 | 底材非常干燥,導致刷涂時上漆量很不均勻,刷痕很嚴重,局部露出底材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底 材 | 施工時阻力非常大,可以觀察到水分往里滲,而且干燥快 | 不好預防 | 第一遍涂膜干燥后打磨平整,再多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由于稀釋比例太大,涂料太稀,上漆量很少而且不均勻 | ||
舉例分析 | 稀釋比例大,涂料黏度低,上漆量也不少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環 境 | 施工時黏度低,工具沾漆量少,上漆量也少,而且容易掉粉 | 按推薦的比例進行稀釋 | 按正常的比例稀釋后再施工1-2道面漆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干燥過程中,由于涂膜干燥太快,導致收縮而起皺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產品影響不大 | ||
底 材 | 底材非常疏松 | 選用合格的膩子產品 | |
施 工 | 與施工方式關系不大 | ||
環 境 | 風速大或氣溫高 | 在要求的環境下施工 |
弊病描述 | 涂料在輥涂施工過程中,由于涂料的流動性和黏附力不好導致飛濺,飛濺的涂料落在地下平鋪的黑紙板上形成斑點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產品中增稠劑搭配不當 | 調整增稠劑的搭配 | |
底 材 | 與底材的處理基本無關 | ||
施 工 | 輥涂施工出現 | ||
環 境 | 與環境基本無關 |
弊病描述 | 在施工過程中,當施工時間時隔較長或操作手法不一致,造成涂膜干燥后,在每次刷涂或輾涂的接縫兩邊,出現光澤或顏色不一致的現象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基本與產品無關 |
等涂料完全干燥 用相同的操作手法再次施工 |
|
底 材 | 底材的情況不一致,主要是含水不一樣 | 等底材完全干燥 | |
施 工 | 操作手法不一致 | 盡量采用相同的操作手法 | |
環 境 | 與環境基本無關 |
弊病描述 | 由于底材疏松程度不一或施工手法不一致,導致涂膜在干燥后產生光澤不均勻的現象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產品成膜性能不好 | 調整產品的成膜性能 |
重新刮膩子 再涂裝新的配套產品 |
底 材 |
底材疏松程度不一 底材干燥程度不一 局部潮濕 |
選用均勻合格的膩子產品 | |
施 工 | 沒有使用配套底漆 | 使用配套底漆 | |
環 境 |
濕度大于90% 溫度低于5℃ |
在要求的施工環境下施工 |
弊病描述 | 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涂料黏度低或施工厚度大,導致涂膜在干燥過程中流平過度,形成流掛現象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產品的施工寬容度不好 | 調整增稠體系,提高產品的寬容度 | 如果涂膜未干,立即擦掉,然后重新涂裝,如果涂膜已干,用砂紙打磨流掛部位,然后整體重涂一遍 |
底 材 | 底材影響不大 | ||
施 工 |
稀釋比例大 涂膜一次施工太厚 稀釋后混合不均勻 |
按推薦稀釋比例調漆 按推薦厚度施工 攪拌均勻 |
|
環 境 | 環境影響不大 |
弊病描述 | 涂料的耐老化性能差,導致在光照(UV)的條件下變黃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產品不耐黃變 | 使用耐黃變的樹脂或固化劑 | 把粉化的涂膜打磨干凈,重新施工耐黃變的產品 |
底 材 | 與底材處理關系不大 | ||
施 工 | 基本沒有影響 | ||
環 境 | UV越強的地方越容易發生 |
弊病描述 | 涂膜在應用一段時間后,由于環境濕度大,造成涂膜產生霉斑或藻類植物的生長 | ||
原 因 | 判斷 | 預防辦法 | 解決辦法 |
產 品 |
產品當中沒有添加防霉劑或 添加量不夠 |
在產品中添加合適的防霉劑 |
用殺菌劑將墻體 徹底清洗干凈 重新涂裝具有防 霉效果的涂料體系 |
底 材 | 底材本身就有霉斑 | 用防霉劑徹底清洗底材 | |
施 工 | 沒有影響 | ||
環 境 | 環境潮濕和溫度適中 |
沒辦法,只有在涂膜當中 增加防霉劑 |